Search

[再說兩文三語]

作為中文教師,我首先承認自己對廣東話是情有獨鍾,更有著視之為...

  • Share this:

[再說兩文三語]

作為中文教師,我首先承認自己對廣東話是情有獨鍾,更有著視之為母語的堅持。但不代表我忽略英語及普通話。

以我的專業及學習語文的經歷,我有一個結論:兩文三語是十分重要,但別因為重要而過早要求孩子太早同時學習兩種語言以上,而且宜先以廣東話為母語。

現在實在太多人過分重視英普而忽略了廣東話,以致部分家長企圖逼迫孩子學好英普而放棄以廣東話為母語,平日對話改以英普為主(雖然這些家長的英普水平相當參差),又著孩子從小上英普補習班,連選校亦以英普教學為上;其實這對孩子學習語言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孩子的語言環境根本是廣東話,無論父母怎樣控制也改變不了多少;而且父母自己英普水平參差,容易誤導孩子學習正確發音;加上要孩子同時學習多種語言負荷過大,容易出現語言混淆。語言混淆所衍生的最常見是兩種語言都發音不全或語法混用而導致邏輯有誤;長遠而言,降低其表達,理解及分析等思維能力,影響他其他方面的學習。

我這樣說並非空談,而是見過太多這類型的學生。能夠具語言天份而同時handle多種語言的孩子始終佔少數,以一種語言為母語基礎,再慢慢學習其他語言的人始終佔多數。因為我們習慣先以母語作為思考表達的基礎,然後慢慢學習其他語言的發音詞匯語法的規律,繼而在practice中磨練兩種語言的互換傳譯速度,方能handle多一種語言。

然而,很多孩子未學行先學走,母語未定,已經偷步同時學其他語言,這樣又怎樣建立好學習語言的基本能力?所以為數不少的孩子在語言方面出現「兩頭唔到岸」的問題。

也許,仍有不少父母不死心,也不信邪,總之不想孩子在英普兩語上落後。其實,這又不是沒有法子的!

我的做法是:日常生活(包括校園生活)如常用廣東話,但我會每天抽一段時間讓孩子接觸此兩語。目的僅在於讓孩子不輕易抗拒外語,又可以培養對外語的語感。因此我讓他們接觸的形式只是兩語說故事、播放兩語光盤。至於找專人(最好native)提供兩語對話,只是有錢人才有餘力做。

另外我對小學以前的孩子只會集中在聆聽上的訓練(因為一切語言學習乃始於聽),絕不勉強他們說出口,最多加強閱讀方面的字詞認知訓練(普通話則是拼音拼讀訓練)而已。這樣既可以不會干擾母語的建立,又可以持續接觸外語。

其實只要不過分忽略母語的學習,我個人認為任何形式的外語學習是可以接受的。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蝸牛媽媽主張不功利、不急躁、不揠苗助長的慢教育,定時分享慢吞吞的育兒心得,也歡迎同路人交流互相砥礪!
View all posts